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人才新政3.0版要来了!它将成就什么?

成都发布 2023-07-01

数据刷新
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
587.6万


八方英才源源不断而来,人才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正日益凸显。


将数据加以提炼,视角更加直观:587.6万人中包含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累计吸引新落户的青年大学生数量接近58万


成都孕育出的人才企业,已有 20余家上市,其中7家登陆了科创板


↑四川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总结经验,目的是面向更好的未来。


2021年9月下旬,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2021年12月30日,四川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时隔半月,2022年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正式召开。


我国的人才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于成都而言,新起点上,要全力构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格局。


此背景之下
一对命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寻求“对”的人,人才寻求“对”的城
那么,成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又需要什么样的成都



成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是城市发展的共识。新时代,于国家、于城市,都比任何时代更加需要“人才大军”。


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年,各大城市纷纷形成了各自揽才育才的章法。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的成都,自然更不例外。


↑成都市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而纵观成都的人才政策体系会发现,从给政策给优惠的“1.0版”,到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再到优平台营生态、即将出炉的“3.0版”,对于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成都始终很明确。


那么,成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落户来蓉,是在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1.0版”推出后掀起高潮的。彼时,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这为成都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蓉发展,成都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的榜首。更重要的是,这带动成都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降低了2.8个百分点。


2020年9月,成都人才新政升级至“2.0版”。不再仅凭资源要素吸引人才,“2.0版”转变为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这一期间,成都先后推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打造成都特色专业群”、“支持高能级平台向社会开放”等举措,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筑牢战略人才力量。而“2.0版”的政策指向,正是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


↑天府实验室


此次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期间,成都推出《成都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成都市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五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同时, “成都人才新政3.0版”也将出炉并征求意见,成都人才政策体系正式迈入“3.0时代”


新政将推动人才开发路径从“TO C”向“TO B”转变。“TO C”,政策直接作用于人才;而“TO B”,政策将赋权用人主体、赋能创新平台。这意味着,成都人才战略的思维也从“政策引才”全面向“生态营才”转变。


这一次,成都将构筑的,是从战略科学家到新职业从业者全覆盖的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


新时代赋予了成都新的担当使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四川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形成以成都为龙头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独角兽岛


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成为成都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成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此次人才工作会议上,成都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做优做强城市功能,提出打造一支涵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专业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在内的人才队伍,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


这是对中央、省委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也是在为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确保各项事业后继有人。


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成都?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城市引才,各有各的比较优势。


587.6万人才愿为“蓉漂”,愿扎根成都,成都引才自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找到优势、塑造优势,然后升级优势、放大优势,才能在聚集人才后留住人才,成为那个来“对”了,并且始终“对”的城市。让人人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参与城市共建共享共治,在奋斗中成就价值、绽放出彩。


宜居,这是成都的一大优势


连续十三年问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这里有山水之幽,有人文之胜,有安闲之享,有新潮之风,亦不乏创享之乐。但用好这一优势,放大这一优势,成都,得让人才能安居、留得下,生活过得舒适舒心。


环城生态公园


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五年里,成都累计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有37个项目面向各类人才启动租售。


但这还远远不够,新起点上,步伐要更快。成都还将加快健全人才安居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先安居后就业”制度。


承载众多创新平台,这是成都的另一大重要优势


平台,对人才意味着机会与土壤。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布局创新源头、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


成都打造的各类创新平台,正是要为各类战略人才栽好栖息的“梧桐树”。


比如,高能级创新平台。成都高水平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聚集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生物治疗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此外,成都还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战略优势领域,全面启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建成了1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这些平台,正面向海内外加速汇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再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成都在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域建设超88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引入研发机构和创业载体310家,这也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快聚集。 


还有校地院企协同创新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中物院……成都与21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还引进了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等校地协同创新平台80余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引才,创新平台的优势作用有多大?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


刘毅来自北京,来蓉6年,是一名“蓉漂”。他透露,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25%是清华校友,20%有海外留学背景,80%是硕士博士,平均年龄32岁。


而在过去5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近500项,总金额3亿元左右;孵化出成果转化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有机会、有平台,能够承载人才创新。人才需要这样的成都,而成都进一步要做的,是在提供更多机遇、更大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人才的创新动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提供高效的服务;是将人才精准嵌入城市发展的壮阔图景中,让平台与人才共发展、共成长;是让“成都需要的人才”与“人才需要的成都”相互吻合,精准适配,同频共振。“成都人才新政3.0版”的政策指向,正是如此。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未来的成都要人才济济,更要人尽其才那么,这座城市期待更多“对”的人更要做人才心中“对”的城让人与城相互成就成就更大的幸福,成就更好的未来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王垚

部分图源成都发布资料图

成都发布编辑|古月

扫码进群↓

点赞在看↓转发周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